关于《自控力》
Nov 22, 2018·
·
7 min read

Shenghui (Samuel) Gu
读完《自控力》后在此对一些重要观点进行记录。
第一章 我要做,我不要,我想要:什么是意志力?为什么意志力至关重要?
核心思想:意志力实际上是“我要做” “我不要”和“我想要”这三种力量。 它们协同努力,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。
- 牢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
- 增强意志力的一件简单、无痛的事–冥想。 神经学家发现,如果你经常让大脑冥想,它不仅会变得擅长冥想,还会提升你的自控力,提升你集中注意力、管理压力、克制冲动和认识自我的能力。
- 自控力是一个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人们不断偏离目标,又不断把注意力收回来。
- 每个意志力挑战都是一次自我博弈。
第二章 意志力的本能:人生来就能抵制奶酪蛋糕的诱惑
核心思想:意志力是种生理本能,它和压力一样,通过不断进化来保护我们不受自身伤害。
- 三思而后行:先让自己放慢速度,而不是给自己加速(比如应激反应)。
- 任何给你的身心带来压力的东西都会影响自控力的生理基础,甚至会摧毁你的意志力。
- 通过呼吸实现自控:将呼吸频率降低到每分钟 4 ~ 6 次。
- 自控力的良药是锻炼。
- 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获得更强的意志力。
- 为了能够保持健康、维持幸福生活,你需要放弃对意志力的完美控制。 即便你增强了自己的意志力,你也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想什么、感觉什么、说什么或者做什么。你需要明智地使用意志力的能量。
- 从压力和自控力中恢复的最佳途径就是放松。
- 当我处在慢性压力中,迎接意志力挑战的是最冲动的自己,想要赢得意志力挑战,我们需要调整到正确的身心状态,用能量去自控,而不是自卫。 这就意味着,我们需要从压力中恢复过来,保证有能量做最好的自己。
第三章 累到无力抵抗:为什么自控力和肌肉一样有极限?
核心思想: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有极限。 自控力用得太多会疲惫,但坚持训练能增强自控力。
- 意志力的肌肉模式告诉我们,自控力从早上到晚上会逐渐减弱。
- 突然增加的糖分会让你在短期内面对紧急情况时有更强的意志力。 但从长远来说,过度依赖糖分并不是自控的好方法。
- “自控力肌肉”锻炼模式:
- 增强“我不要”的力量:不随便发誓、用不常用的手进行日常活动等。
- 增强“我想要”的力量:每天都做一些事(但不是你已经在做的事),用来养成习惯或不再找借口。
- 增强自我监控能力:认真记录一件你平常不关注的事。
- 自控力的极限和身体的极限是一样的道理,也就是说,我们总是在意志力真正耗尽之前就感到无法坚持了。
- 如果我们想增强自控力,就要考虑如何支撑住最疲惫的自己,而不是指望最理想的自己突然出现来拯救生活。
-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,像聪明的运动员那样去训练,去提升我们的极限,但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。 当我们虚弱的时候,我们能从动力中汲取能量。 同样,我们也能让疲惫的自己做出明智的选择。
第四章 容忍罪恶:为何善行之后会有恶行?
核心思想:当我们将意志力挑战看成衡量道德水平的标准时,善行就会允许我们做坏事。 为了能够更好地自控,我们需要忘掉美德,关注目标和价值观。
- 我们很容易认为,纵容自己就是对美德最好的奖励。 我们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,向诱惑屈服了。
- “道德许可”最糟糕的部分并不是它可疑的逻辑,而是它会诱使我们做出背离自己最大利益的事。 它让我们相信,放弃节食、打破预算、多抽根烟这些不良行为都是对自己的“款待”。
- 不要把支持目标实现的行为误认为是目标本身。 不是说你做了一件和你目标一致的事情,你就不会再面临危险了。
- 进步可能会让我们放弃曾经为之奋斗的东西。
- “道德许可”并不只计算过去的善行,我们同样可能看到未来,认为我们计划要做的善行也值得称赞。
- 我们不断期望明天能做出和今天不同的选择,但这种期望是错误的。
- 如果我们预料到自己无法完成设定的目标,那么还不如在开始之前就认输。 如果我们现在表现糟糕,却用对未来的乐观期待来演示它,那么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设定这个目标。
- 当“光环效应”(只关注一个事物最有益的品质,而忽视其他)影响到你的意志力挑战时,你需要找到最具体的测量标准(比如卡路里、花费、消耗或浪费的时间),以此判断这个选择是否和你的目标相符。
- 如果只是按照“正确”和“错误”来判断做过的事,而不是牢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,就会带来与目标相抵触的冲动,并允许我们做出妨碍自己的行动。 想要做到始终如一,我们就需要认同目标本身,而不是我们做善事时的光环。
第五章 大脑的弥天大谎:为什么我们误把渴望当幸福?
核心思想:我们的大脑错把奖励的承诺当作快乐的保证,所以,我们会从不可能带来满足的事物中寻找满足感。
- 多巴胺的首要功能是让我们追求快乐,而不是让我们快乐。
- 虽然我们所处的世界总让我们产生欲望,但我们只要用心观察,就能看透一些东西。 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并不能完全消除你的欲望,但它能让你至少有机会抗争一下,锻炼一下“我不要”力量。
- 我们误把渴望的感觉当作了快乐。
- 当我们把自己从错误的奖励承诺中解放出来时,我们常常发现,我们误以为的快乐源泉,其实正是痛苦的根源。
- 如果我们想拥有自控力,就需要区分让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真实奖励,和让我们分散精力、上瘾的虚假奖励。
第六章 “那又如何”:情绪低落为何会使人屈服于诱惑?
核心思想:情绪低落会使人屈服于诱惑,摆脱罪恶感会让你变得更强大。
- 当你感到压力时,你的大脑就会指引着你,让你去做它认为能带给你快乐的事情。
- “恐惧管理”的方法能让我们不去想那个不可避免的死亡。 但当我们在诱惑中寻找慰藉的时候,我们是在不自觉地加速迈向坟墓的脚步。
- 导致更多堕落的行为并不是第一次的放弃,而是第一次放弃后产生的羞耻感、罪恶感、失控感和绝望感。 一旦你陷入了这样的循环,似乎除了继续做下去,就没有别的出路了。 当你(又一次)责备自己(又一次)屈服于诱惑的时候,往往会带来更多意志力的失败,造成更多的痛苦。 但是, 你寻求安慰的东西并不能中断这个循环,它只会给你带来更深切的罪恶感。
- 自我批评会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,而且也是最容易导致抑郁的因素。 它不仅耗尽了“我要做”的力量,还耗尽了“我想要”的力量。 相反,自我同情则会提升积极性和自控力。
- 在个人挫折面前,持自我同情态度的人比持自我批评态度的人更愿意承担责任。 他们也更愿意接受别人的反馈和建议,更可能从这种经历中学到东西。
- 我们必须避免常见的意志力陷阱,即用“改变的承诺”而不是“改变”来改善我们的心情。
第七章 出售未来:及时享乐的经济学
核心思想:我们无法明确地预知未来,这为我们带来了诱惑,让我们拖延着不做某些事。
- 当你觉得自己无法做到“不会有下一次”的时候,不妨用“10 分钟延迟法则”来增强你的自控力。
- 在这 10 分钟里,一定要时刻想着长远的奖励,抵制住诱惑。
第八章 传染:为什么意志力会传染?
核心思想:自控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,这使得意志力和诱惑都具有传染性。
- 我们个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受他人想法、意愿和行为的影响。 甚至,我们认为他们想要我们做什么,都会影响我们的选择。
- 研究发现,我们很容易感染别人的目标,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。
- 目标传染在两个方向上都会起作用–你既可以感染自控,也可能感染自我放纵。
- 在每天刚开始的时候花几分钟想想自己的目标,想想你会怎么受到诱惑,想要改变自己的目标。
- 当我们看到别人忽视规则、受欲望支配的时候,我们更可能在任何冲动面前选择屈服。
- 如果我们想让别人更有意志力,就要让他们相信自控是个社会规范。
- 在考虑如何做出选择时,我们经常想象自己是别人评估的对象。 这为人们自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。 预想自己实现目标后会非常自豪的人,更有可能坚持到底并获得成功,预想自己的行为会受到谴责也很有效。
- 即使面对诱惑,自豪的力量也会让你安然度过。
- 想象别人的目光是很有激励作用,但如果我们失败了,别人毫不掩饰的轻蔑目光则会让我们羞于公开露面。
- 把意志力挑战变成集体项目。
第九章 别读这章:“我不要”力量的局限性
核心思想:试图压抑自己的想法、情绪和欲望,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,让你更容易去想、去感受、去做 你原本最想逃避的事。
- 人越是想摆脱某种想法,这种想法就越可能回到意识中,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想法是真实的,也不意味着这个想法很重要。
- 去想自己所想,追随自己的感觉,这是治疗焦虑、抑郁、嗜食和各种上瘾症状的有效方法。放弃控制内心感受,反而能让我们更好的控制外在行为。
- 如果我们控制思想和行为失败了,我们会认为是自己压抑得不够,而不会认为压抑思想的方法根本行不通。这反而会使我们更强烈地想要压抑自己。
- 直面自身欲望,但不要付诸行动。
- 把“我不要”变成“我想要”。